-
名校長訪談|培養行走于世界的中國人
我們是有五千多中外師生,包括七八十名的外教,多元化的中西課程,國內的升學體系,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。我覺得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業,也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,將來也幫助我們社會更好的發展,這個可能意義更大吧。我們沒拿國家一分錢,我們自己投資辦起來這所學校。也證明我不僅僅是個書生,說明不光讀書讀的好,真正的做一件事,認真的去做,也能把事情做好。二十年的國外經歷,對我的人生發展是一個很大的幫助,所以我們辦這所學校,看看將來我們的學生是不是也能這樣,既能打好中國的根,但又有國際化的視野,又有將來在全球行走的能力。...[詳細]
-
林敏談教育|國際化與未來學校的發展
國際化是一個“自我”與“他者”在碰撞互動交流中,不斷消解、重構、再造各自原有的基本認同與身份,在這一過程中,在原有身份認同的基礎上,一個能包容多元復雜層面的新的身份認同會生成,這一多元層面的豐厚身份認同(Rich identity),就成了國際化教育的目的與結果,這也是地球村村民們的身份認同(Identity). 除了這一基本的身份認同,全球公民或地球村民還得有一種寬容包容的“同理心”,一種能從不同角度、方位思考、評價、判斷的理解力。一種“換位思考”的理解包容力,這是多元文化、族群、歷史傳統、國家利益能夠...[詳細]
-
什么樣的人能稱得上“雙語人才”?
我們學校構建了一個教育創新工場,在創客空間內,教育空間站、匠藝手作、無人機、空中花園、創意編程等課程都需要中外師生挖掘語言和數據背后的深度信息。需要對成千上萬個變量進行多維度、多層次的復雜分析,雙語人才是一種超越母語的智能進化,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,可以舉一反三、融會貫通,雙語的深度學習具有更強的融合、模擬、重構能力。...[詳細]
-
孩子需經歷“野蠻生長”的過程
要培養出所謂的世界公民,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認同上。自己的文化認同,自己的根越深,國際化程度越高,因為他會更加自信。西外教育的地平線不在兩棟樓之間,而在遠方的天際線。有時有這樣那樣的問題,沒事的,抓大方向,孩子的人格、品格問題,身體健康,要緊緊抓住不放,其他問題都可以慢慢調整。...[詳細]
-
未來的世界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與學校
西外創新工場,會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的探索實施,來逐漸摸索一種改造現有傳統教育模式的路徑,讓學習的雙主體,教師與學生,掙脫原有傳統學校結構的束縛與限制,讓教與學逐漸變成想象、創造、重構與再造的過程。強調己有知識的傳承與應用,按統一標準化的形式去構建教與學的過程,各細分學科書本教材中知識點的理解、記憶與復述,成了實際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目標。...[詳細]
-
教育,需要無數相關者去“眾籌”孩子的未來
學生的批判審辯力、創意創新力、社會情感與自我構建力、審美感知力、設計思維力、社會交往溝通力、抗壓抗挫的毅力意志力及動手實踐力等超越知識層面的“核心能力及素養”,應成為我們面向未來的新教育和新學校重構課程、再造教育的出發點。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的十二年辦學歷程,就是不斷在探索。...[詳細]
-
西外行走課堂——草原之行
這次內蒙之行,和前幾年走安陽、去敦煌的中原、西北之行、似乎有著一種內在深層的邏輯關聯。西外作為一所中西融合的學校, 建在中國經濟最發達、最有國際氛圍的大都市上海,隱隱中總覺得缺了些什么東西,與美國、英國等西方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,孩子們變得越來越文明精致、知書達理,但同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、身心的抗壓力、意志品質、生命活力、日常生活的鮮活度愈來愈差…...[詳細]
-
愛讀書的人做什么事都不會太差
一本書,拿在手中,書香味便撲鼻而來,沁入心肺、滋潤心靈,有時想,這輩子伴我最長時間,最難舍難分之物是什么,那一定是“書”。考上大學、出國讀研、后來教書辦學,更與書形影不離。讀書于我,不是“敲門磚”、也無任何功利色彩或謀生之用。讀書已是我的生活生存方式,猶如呼吸,也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“生理及心理功能”。“書生”一詞,我覺得是對自己和天下讀書人的最好“褒獎”。一個能將”書”與自己一生融為一體的人,走哪兒、做什么事,都不會太差。...[詳細]
-
教育隨筆丨“思”與“辯”
這不再是一堂簡單的歷史課了,而是孩子通過對這些歷史現象的分析整理思考,超越其“具象”、進入更深層次的“思辯”階段,這是一種更高階的“深度學習”,學生在知識的表層上,開始建構更復雜的認知“范疇”了。當這些初中的孩子們在討論爭辯“客觀”與“主觀”、“理智”與“情感”、“民族主義”與“歷史真相”等概念詞語時,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,這不就是西外在教學中一直所倡導的,如何在課程課堂中真正培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最好體現嗎?這不就是孩子的批判思維力形成發展的最佳途徑嗎?...[詳細]
-
教育的“功利”與“不功利”
我們教育的轉型,要有更大的眼界與格局,傳統意義上的“名校情結”不應是我們教育人所追尋的辦學目標,教育中一直揮之不去的功利心與“精英意識”,要逐漸被這些名校所培養的具有“平民氣質”、無功利心的優秀學生所“消解”,好學校是要培養能不斷尋求自己的人生意義(meaning)、設定自己的人生目的(purpose)、并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(value)的大寫的人。...[詳細]
-
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
好素質也是在學習及人生的幾個"關鍵點",或像某一位作家所說,"人生的緊要處,也就是這幾步"時走穩走好。中高考,在中國現時的社會階段,是絕大多數人的"緊要處",如果我們的素質教育,不能讓孩子走好"人生緊要處"的這幾步,使孩子們能有人生的"高起點",我們的素質教育也是不完善的。...[詳細]
-
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
中國在未來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,在"一帶一路"的建設中,是需要大批的國際化人才,在世界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科技等各領域及在全球治理的過程中,中國的參與是不可或缺、至關重要的。 我們的教育,尤其是上海的教育,更要為孩子們在未來全球化的世界中的生存發展,作好充分的準備,我們的學校,要更努力地去培養"中西融合"、能在全球舞臺上"長袖善舞"的一流國際化人才。...[詳細]
-
林敏教育隨筆丨生命舒展成長的樂園
校園不能只有學業與考試的壓力和重負,更要有師生追逐美好生活及對自然、美和生命意義的感悟及體驗。教育是無數個生命舒展成長的過程,應該有“笑容”、“歡快”、“愉悅”及“燦放”。也許,教育的現實,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各種沉甸甸,難以擺脫的壓力,但在我們的教育“伊甸園”內,要能看到師生們發自內心的燦爛笑容。...[詳細]
-
行走的課堂丨《白鹿原》上的文脈行
記得在海外第一次讀他的《白鹿原》,讀至深夜放不下,全然不顧第二天一早還要給學生上課。也許那時人在海外,書中那厚重的黃土味給遠離故國家園的游子所帶來的,是如此親切熟悉、流淌在血脈中、源遠流長、世代相傳的情與魂,一種文化與美學的圖騰、符號、形象、民族的心理、傳統、習俗、士紳與宗祠、麥客與大地、千年的積淀與人性的掙扎、書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沉浮,是敘事也是史詩,黃河邊上、渭水河畔的北中國的社會歷史、世俗民風、全在書中展現無遺……...[詳細]
-
林敏教育隨筆|好學校是一個多元異質學習共同體
好學校應是“異質多元”,像個小社會,教師、家長群體也應多元多樣,來自“五湖四海”。教育其實就是一個“社會化”的過程,同質性太強的學校其實創設了一個“不真實”的人為的學習生長環境。在這樣的學校出來的學生,會缺乏面對真實世界時所必需的”社會維生素”。所以真正的好教育或好學校,其實是要“挑”異質不一樣的學生,讓他們在一個相對真實的學習環境中,有機地生長。異質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學生的多元化發展。...[詳細]
-
林敏教育隨筆丨教書育人中的“美感”與“創造”
當在學生自創的“皮影戲”臺前,看著一個個“角色形象”對話表演,這一涉及到故事情節編排、人物形象創作、表演控制配音等一系列綜合集成能力。你就會認識到,美的創造過程,就是孩子綜合素養及能力的培養過程,美不是教育的“奢侈品”,而是一個人生長發育中的“必需品”。
從孩子們自己創作的各種“繪本”到自主設計的“風箏”、“傘”、“扇面”、及各種“書簽”、“明信片”、“面具”、“馬勺”、“花瓶”、“耳環”、”皮具”、“瓷盤”、“動漫卡通人物”、“門神”等幾十種工藝作品。...[詳細]
-
林敏教育隨筆|作業的啟示
西外每學期都有幾次全校作業大檢查,覆蓋小學、初中及高中各學部,所有中外教任課的課程,都按隨機抽定的學號,送上該課程的各種作業。臨近期末的這次作業檢查,除了看作業的基本常規,又強調了作業在發展學生的認知及思維能力、培養孩子從知識操練、鞏固及復習的功能進一步提升為探尋反思,尋找知識之間內在邏輯關聯的高價思維的建構。看了這些各具特色的作業,有科學、數學、語文、英語、政史地等各類學科及主題式、項目式學習的個體或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,很有感觸,西外的作業不僅是千篇一律的標準化“一課一練”,還有學生自我設計、組織、用各...[詳細]
-
林敏教育隨筆|高考后才是人生的真正“起航點”
每一屆“高考”,其實都是個體解放、重獲自由的必經關節點,“高考”猶如“浴火重生”,給考生們去掉了套在身上“十二年”的“枷鎖”,讓這些孩子們能邁出獨立的腳步,自主地去“丈量”自己的人生!祝賀你們,二零一七屆的考生們,接下來的暑假,應是你們最好的自由時光,別坐在空調房里打游戲、玩手機,結伴去路上,去重新找回并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及意義。...[詳細]